微米發光二極體(μLED)可望替代矽基液晶(LCoS)成為新一代智慧眼鏡(Smart Glasses)微顯示技術。日前,工研院μLED技術已結合禾鈶的高解析度驅動晶片,成功開發單色微顯示及微投影用模組,較目前用於Google Glass的LCoS具備更省電、輕薄及反應速度快等優勢,有望成為未來智慧眼鏡的微顯示技術主流。
工研院表示,頭戴式智慧眼鏡可讓終端消費者毋須低頭,即可輕鬆找到各種所需資訊,是目前最夯的穿戴式電子產品。然而,目前第一代Google Glass係採用LCoS技術開發微顯示模組,因此光機偏大,造成重量與體積難減小,遂讓Google有意於第二代Google Glass改使用主動式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(AMOLED)技術開發微顯示模組。
不過,據了解,囿於壽命和發光效率,AMOLED技術所生產的微顯示模組亦恐難符合Google Glass對於可靠度和性能的要求。
也因此,今年光電週中,工研院除發布「主動式LED微晶粒晶片技術」之外,更展示攜手晶元光電、璨圓、力成、及頎邦等LED晶粒和液晶顯示器(LCD)驅動IC封測廠,將高解析度驅動晶片嵌在μLED上,開發出單色微顯示及微投影用模組,主力應用瞄準如Google Glass的頭戴式顯示器。
工研院指出,相較於傳統的LCoS和AMOLED,μLED兼顧省電、輕薄、高發光效率、高亮度、及反應時間快等特點,因此應用於Google Glass可呈現出更快速、流暢的影像,且其自發光和毋需背光源的特性,能讓內建的電池尺寸更小,有助於減少整體系統的體積、重量及成本,在微投影和微顯示應用市場深具潛力。
而面對全彩化顯示為大勢所趨,工研院亦已著手研發彩色化μLED微顯示技術,工研院談到,彩色化μLED技術挑戰倍增,主因係若要開發出解析度達427×240的μLED微顯示模組,須在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(CMOS)電路板上嵌入多達十萬顆的紅綠藍(RGB)三色μLED;以此類推,若要實現1,280 x720螢幕,則須於CMOS電路板嵌入多達九十萬顆的紅綠藍μLED,將考驗LED晶粒廠商的技術能力。
據悉,單色微顯示模組將鎖定低階智慧眼鏡;至於全彩化將瞄準高階智慧眼鏡與微投影應用。目前工研院正與國內業者洽談技術授權,預期LED晶粒供應商皆有機會成為授權對象,且工研院已與國內眾多業者商討建置μLED微顯示與微投影模組垂直供應鏈的計畫,以加快μLED微顯示與微投影模組商用化。